查看原文
其他

长桌宴、纹身、黎锦……说一说我印象中的保亭!

2016-12-04 洲森摄影 走读海南

也许大多数人心目中的保亭,大约等同于七仙岭和温泉。哪怕你走遍了三山五岳,一听到七仙岭这自带神秘气息的动人名字,也会忍不住想要一睹它的真面目。保亭能让你心动的地方,除了七仙岭和温泉的浪漫,其实还有更多难忘的体验:也许是翻山越岭遇见那隐匿在山野间袅袅炊烟的惊喜,也许是放下背包围坐酒桌大口吃肉的欢畅,也许是忘却纷扰听黎家阿哥阿妹开怀对唱的直爽……最好的旅程就是这样,让你忘记了身在何方,一路上遇见的人,走过的路,喝过的酒,听过的歌,每一处停留都在丰满着你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想象。

图文:洲森摄影 编辑:爆炸瓜瓜


长桌宴

长桌宴是黎族宴席的最高形式和最隆重的礼仪,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长桌宴的桌子、酒杯、筷子等一般以竹子制成。把长方形的桌子排成长列,长长的桌上铺着绿油油的芭蕉叶,芭蕉叶上盛着各种各样原滋原味的特色美食--三色饭、竹筒饭、鱼茶、山兰酒、南杀、五脚猪等,以招待最尊贵的客人。



席间觥筹交错,歌声缭绕,无不散发出浓浓的黎苗民族古老的饮食文化气息。


长桌宴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无论酒具还是食材,全部是无污染原生态的。长桌是用竹子搭的,斟酒器、酒杯、汤匙、筷子也全都是村民自己用竹子做成的。人们吃的鱼和蟹是河里抓的,红藤芯是山上砍的,野菜是山下摘的,不仅纯天然无公害,而且新鲜美味。



原来长桌宴吃的不仅是饭菜,吃的还是一种氛围一种韵味。


纹身绣面


纹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习俗,是世界民族中一种罕见的原创性文化现象。纹身,在黎语种叫"打登"或是"模欧"。海南汉语角"秀面"和"书面"。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

村寨中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远古时,洪水泛滥, 一对兄妹躲进大南瓜,漂到了海南岛,兄妹俩人在岛上寻找人烟,但没有找到。为了延续后代,妹妹纹身纹脸,使哥哥不能相认,于是结成夫妇。这故事与黎族创世纪的歌唱很相似。

纹身是一件很纯洁的事,要选吉日,还有一些禁忌,一般是在秋季,还要选日子,如龙日、猪日、牛日,但不能在虫日刺纹,那是要被虫咬溃烂的。不同支系的黎有着不一样的纹法。


图自网络

古老而独特的纹身之美,正在逐渐消失,年青女子几乎不再去纹身,手艺也已在失传,只能在历史中去回味了。

纹身一般首先由施术者用树技草棍或鸡毛蘸染料,在被纹者的待刺部位绘好花纹图案,然后进行纹刺,也有少数熟练的施术者文前并不绘图案而直接进行。纹刺时,施术者一手持藤刺,一手握拍针棒,沿图案纹路打刺。藤刺刺破皮肤,擦去血水,在创口处立即涂上染料。待创口愈合脱痂后,即现出永不脱落的青色花纹。有的为了纹饰清晰,要重复打刺二至三遍才能完成。


图自网络

纹身多选择在农闲的旱季和节日期间。此时一般气候干燥凉爽,伤口不发炎溃烂化脓,容易愈合。这时人们也不会误工。黎族妇女纹身是从6~20岁开始的,多数是由10~15岁开始的。据不完全统计,40%的妇女是从13或14岁开始文身的,近20%的妇女是16~18岁开始文身。20岁以后开始文身的比例很小。但无论是哪个年龄开始纹身的妇女,几乎是结婚之前文完。

妇女纹身没有专门的场所,一般是在女子居住的"隆闺"内或在家中进行。纹刺时,除女亲眷或女友外,他人不得在场观看。个别地区也有在门前纹刺,不避外人或男性观看。


图自网络

纹身所刺部位也有一定次序:脸、背、胸前、腿、手。所刺花纹以圆形和曲线形特别丰富为其特色。从脸到脚的文身过程,都是分别进行施纹的,用几年时间分段进行,这样做可以缓和或减少痛苦。

据说,妇女在世不纹身,死后祖先不认,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所以未受纹身的妇女,死后必须在身上脸上用木炭划些图案才能入殓。

黎族服饰

黎族服饰,并非全是根据体型而定。服饰的尺寸因为各个方言区的地域语言、族源、族系、崇拜、祭祀、丧葬以及生活环境的差异,人们所喜爱的服饰款样标准自然也不相同。比如妇女上衣,哈方言的罗活、抱由、抱曼的衣衫特别宽而大,同样是哈方言的只贡(多港)的黎族妇女衣衫特别小而窄,在黎族妇女服饰当中,可称是最小的女衫了。


关于黎族服饰,古代典籍有不少记载。如《汉书·地理志》:“武帝元封元年,略以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为贯头。师古曰:‘著时从头而贯之’”。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也多有记载。自古以来在海南岛上的黎族妇女精于纺织、染布、刺绣等。如果说汉代“广幅布”,唐代的“吉贝布”、“盘斑布”、“食单”(桌布),到宋代的“青花布”等,和战国时代的“织贝”是一脉相承的话,那么,苏轼在《峻灵王庙记》所说的“结花黎”就是美孚方言黎族妇女用传统的缬染技术织出来的。这就是历史资料所记载的黎族人民用棉花织成的富有文彩的纺织品——“织贝”。


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和各民族交往的频繁,黎族服饰加速了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将无领直口和贯头上衣,改为挖口上衣领,或者将直身、直缝、直袖改为使腰身、袖口有缝(折间),或者改无钮为饰钮,后来又改为琵琶钮,直到将对襟改为偏襟。赛方言黎族,除陵水祖关、群英地区妇女穿的有花筒(俗称“丝筒”)外,其余均先是仅在裙尾、裙腰上绣花,其后又在上衣上反镶色彩较为鲜艳的布边,筒裙多织条格纹,最后就只有蓝衣黑裙或素身无花纹。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多数的黎族青年男女早已改穿汉服。只有比较边远地区的中老年妇女仍穿着黎族服饰,但是多数服饰都是在市场上购买的材料制作而成的,且上衣服饰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清代文人程秉钊用"黎锦光辉艳若云"的诗句来赞美巧夺天工的黎锦。黎锦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主要是做工精细,美观实用,在纺、织、染、绣方面均有本民族特色。黎锦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


纺:主要工具有手捻纺轮和脚踏纺车。手捻纺纱是人类最古老的纺纱工艺,这种工艺使用的工具为纺轮。黎族聚居区有极为丰富的木棉、野麻等纺织原料。在棉纺织品普及之前,野麻纺织品在黎族地区盛行。人们一般在雨季将采集的野麻外皮扒下,经过浸泡、漂洗等工艺,渍为麻匹。麻匹经染色后,用手搓成麻纱,或用纺轮捻线,然后织成布。野麻布质地坚实,多用于制作劳动时穿着的外衣和下裳。

染:染料主要采用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作原料。这些染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且来源极广。染色是黎族民间一项重要的经验知识。美孚方言区还有一种扎染的染色技术,古称绞缬染。先扎经后染线再织布,把扎、染、织的工艺巧妙地结合一起,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


织:织机主要分为脚踏织机和踞腰织机两种。踞腰织机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织机,与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使用的织机十分相似,黎族妇女用踞腰织机可以织出精美华丽的复杂图案,其提花工艺令现代大型提花设备望尘莫及。不同图案、色彩和风格的黎锦曾是区分具有不同血缘关系的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具有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

绣:黎族刺绣分为单面绣和双面绣。其中以白沙润方言区女子上衣的双面绣最为著名。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梁钊韬先生等编著的《中国民族学概论》这样描述双面绣:"黎族中的本地黎(即润方言黎族)妇女则长于双面绣,而以构图、造型精巧为特点,她们刺出的双面绣,工艺奇美,不逊于苏州地区的汉族双面绣"。


黎族的纺、织、染、绣四项工艺都富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各地黎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喜爱,创造了多种织、染、绣技术。如,除平面刺绣外,白沙县黎族人民创造出了一种两面加工的彩绣,制作精工,多姿多彩,富有特色,有似苏州"双面绣"之美。刺绣工艺以双面绣最为出色,一般用于妇女服饰上。 总的来说,各地的黎锦风格多样,有的古朴淡雅,有的华贵富丽,有的潇洒轻盈,充分表现了黎族人民的才能和智慧。


保亭有多美?跟着走读团队一起来看看!

近期我们将持续推出保亭系列精彩图文,

敬请关注!



还没看过瘾?更多保亭的精彩文章请点击这里:


到北纬18°不为别的 只为遇见最美保亭

黎家妹子大喊:“他要拿着槟榔来娶我” 在保亭的这个夜晚究竟发生了什么?

保亭仙安石林:热带“喀斯特”地貌奇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